(徐洁 任钰琪)助学在路上,不惧道阻且长,不怕风雨兼程,心中那一簇向阳而生的花仿佛永远热烈,永远不会枯败。
为响应政策号召,让农村孩子享受流动青少年宫带来的教育和欢乐,2022年8月30日杭州市桐庐县“流动少年宫”走进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免费黄色软件
,携手杭商“助学+”团队于校园内开展了“大学校园行”活动,带领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走出大山,体验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图一:“助学+”团队在校开展“流动少年宫”活动(摄影:吴梦桐)
早晨六点半,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嵌着几颗残星,“助学+”团队成员兵分两路:一部分留在校内布置活动场地;另一部分则乘坐公交前往四十余公里外的天英村和高联村接助学宝贝们前往校园,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助学宝贝方鑫悦率先顺利抵达活动场地,在成员们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校园,等待其他小伙伴的到来。
图二:团队成员带助学宝贝参观校园(摄影:吴梦桐)
“那幢楼是什么?”,雕刻着巨型世界地图的图书馆引起了鑫悦的注意,成员们带着她来到图书馆的考研教室,淡淡的书香,韵味悠久绵长,沁人心脾。
原本兴奋好奇的鑫悦渐渐安静下来,望着正在备考的哥哥姐姐们,出了神,许是在向往与憧憬自己的大学生活吧,而后,她静静地走向书架,翻阅着书架上的书籍,清澈的眼底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望与热爱。
图三:成员带助学宝贝参观图书馆(摄影:汪韵)
时间簌簌地流走,一小时后团队成员接到佳慧和子翔顺利抵达校园 ,“大学校园行”趣味课堂正式开始。
粘土塑形:一起感受天马行空的童真世界
在看到PPT上的精美粘土作品后,助学宝贝们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跃跃欲试,粘土随意塑形,打开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
在制作过程中,佳慧始终做不好小草莓的叶子,便主动求助一旁的团队成员,一番制作后,各式各样的粘土造型跃然眼前,惹人怜爱。“课堂只是一个起点,因为想象力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它是揭开数字难题的钥匙,也是创作文学的火车头。”团队成员张樱说到。
图四:团队成员帮助助学宝贝做粘土造型(摄影:吴梦桐)
DIY灯笼:一起传递中华文化的薪火
灯笼是元宵节家家高挂的吉祥物,它寓意着团团圆圆,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稚嫩的手指轻滑过传承千古的宣纸而发出的声音,是古今之间无声的对白。
成员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搭框架,糊宣纸,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大国工匠精神,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操作起来渐入佳境,慢慢掌握了制作灯笼框架的方法以及糊纸的技巧,没多久,一盏盏小巧轻便的灯笼便完成了。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简易灯笼的制作,也了解了灯笼由来已久的历史,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图五:团队成员帮助助学宝贝做灯笼(摄影:吴梦桐)
创意剪纸:一起感受创意的乐趣
柔软的彩纸被孩子们握在手中,跃跃欲试,助学宝贝拿着剪刀,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在彩纸上进行裁剪,生怕剪错一点点,在她们心中可能早已将这小小的彩纸当作是她们梦想的蓝图,东裁西剪地创造出一片属于她们的小小天地。完成作品后,鑫悦将剪纸捧在手心,弯弯的眉眼的中满是喜爱。
助学宝贝告诉团队成员:“今天我在课堂里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希望下次还能来体验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愿意在“流动少年宫”中学习,收获知识,这更加坚定了“助学+”团队帮助农村青少年搭建圆梦舞台的决心。
图六:助学宝贝在剪纸(摄影:吴梦桐)
伴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嚓”声,团队成员和助学宝贝在合照后告别彼此。尽管依依不舍,但仍然期待下一次的见面。
翻山越岭只为一场遇见,全力以赴只为一次改变。团队成员赵勇表示:“‘流动少年宫’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对农村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补充,孩子们来到这里,任由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进行体验,让她们动手、动脑、发挥聪明才智,同时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能力的过程。”
图七:团队成员与助学宝贝合影(摄影:吴梦桐)
助学路漫漫,但心中有爱,多远都可以到达。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在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学贫困留守儿童的未来如同星辰大海般璀璨,前方光明依旧,未来“助学+”团队也将一直走在助学这条路上,尽最大的努力,给广大的农村孩子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和开拓视野的机会。